在崇尚年轻的文化环境中,“老龄化社会”还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。“老龄化”虽然并非新词,但置身事外,难免会有距离感,或缺乏真实感。而我们一直“预见”的老龄社会,其实已经“遇见”了,但人们对老龄化群体的认识仍然知之甚少。他们究竟是怎样的?
老龄市场的潜力已不容小觑,但在当下,品牌仍主要聚焦于年轻世代,对老龄化群体的认识仍知之甚少。甚至,很多时候,他们可能被认为是与时代有距离的、面临健康困扰、需要被照料、生活略显孤单乏味、容易轻信受骗等。事实是否如此?他们究竟是怎样的?所映射出的商机究竟为何?还鲜有全面的研究来揭示。Wavemaker最新发布的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》第一篇章《重新“遇见”中国的老龄化群体》,邀您一同“重遇”老龄化群体,打破那些可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。
老龄化群体是现在增长变量,更是未来的增长常量。
在人口红利逐步到顶的今天,老龄化群体已是互联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:
- 96% 每天使用智能手机
- 65% 表示“我非常喜欢上网“
- 40% 表示“通常会网购,如淘宝、拼多多”
- 48% 表示“通常会用网上支付,如支付宝”
中国真的在变“老”吗?“老龄化”群体并不这样认为。
- 中年“无限”延长,“老”需要重新定义:中年和老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,中年的期限开始不断延长,而对“步入老龄”的心理感知不断延后。
- 生命的长度在伸展,生命的宽度在勃发:他们在人生第二场,更自由、更有底气地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。“活力”已不足以形容他们,老龄化群体的潜力早已迸发。
- 他们发展了“变老拖延症”——50岁以下都是“青年”,66岁以下仍是“中年”:他们告诉我们,“变老”并不可怕,而是一场值得憧憬和投入的新旅途。
中国的老龄化群体不可一概而论,需要“重新”定义和划分。
我们着眼于“现在”以及“未来”的老龄化群体,基于中国的发展历程及世代分析方法,重新定义了“三代”差异化的老龄化人群。成长于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时期,我们将其细分为三代:
- 一颗创造集体价值的螺丝钉,革命见证者(出生于1934-1950年)
- 错失芳华但重启人生,百炼成金建国一代(出生于1951-1963年)
- 经济文化开放的受益人,改革开放新生儿(出生于1964-1977年)
他们以难以捉摸的热忱,踏实认真地生活,参与着当下的时代,继续创造价值的意愿和行动不亚于退休之前。
- 他们财商UP,懂得开源理财
- 他们存钱多,其实呢,花钱更多
- 他们努力追随数字时代的发展,尝新各类科技产品
本系列报告一共包含四个篇章和一篇后记,以全面的角度分享我们对这个庞大群体的理解。系列报告后续篇章,敬请关注:
第二篇章:潜藏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(2020年1月)
第三篇章:他们的时代,和时代的他们(2020年3月)
第四篇章:触及心灵,共创体验(2020年5月)
后记:人们眼中的他们,和他们眼中的人生(2020年7月)
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个群体,Wavemaker团队历时18个月、通过三阶段进行了严谨完善的研究:
- 人类学文化背景探究(追溯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力)
- 民族志挖掘(实地考察,面对面聆听故事和心声)
- 量化验证(实地收集具代表性的量化数据)
走入了他们的真实生活,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,感受他们的悲欢与喜乐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创业道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ina789.com/free-report/651.html